草 稿

2014年读过的书之十佳

2014年读了95本书,例行总结,选了十佳,含两本漫画

 

读得一如既往地杂,邂逅一位木心老师,《文学回忆录》是这一年耗费时间最长的一本,这一年的阅读以海桑的《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开始,以穆旦的《穆旦诗集》结束,两本诗集各有风味,年初在极客公园活动得到的赠书《沃兹传》在12月才读,恨晚。

 

看起来对“有用”的书还是有种本能的排斥,列在其他推荐里了

  1. 地下室手记

    第一次读陀氏的文字,真实得可怕。

    人会从从堕落中得到快感;人会有意识地做对自己有害的事、希望自己做蠢事;越正派的人越会是奴才和懦夫。

    “地下室人”把最真实、甚至倘若你是正常人便不会告诉任何人的隐私全部敞露出来,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没有标签,摧毁所有二元论调。别人告诉你好的美的优秀的高尚的,并不是你的终极答案。

    任何所谓观点、所谓进步、所谓先进性、所谓美学都是在划一条本不存在的线,你坚信那条线的存在,却没意识到你和你厌恶的人是同一种人。

  2. 银河帝国1-3

    在B站看的《科幻概论》,被安利,买了1-7部的合集。

    总体看来,前3部讲社会、讲颠覆、讲思想控制,4-5讲人生、讲时代、讲文化起源,6-7讲乌托邦、讲机器人、讲谎言。

    私以为6-7讲到脱离机器人、脱离科技控制的乌托邦社会的部分很有意思,但讲得太少,完全是在为后续的故事挖坑,不太推荐。

    前5部很酷,全人类分布在银河系的架构足够宏大,架空了社会体系,探索文化兴起,宏观的和微观的体系对抗。而最精彩的都在1-3部的“基地系列”里。

  3. 经验的疆界

    想象力能够对经验和启示进行二次创作,对于创新而言,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珍贵的智慧。

    适应性是新事物的坟墓,与TRIZ方法的一致性在于:新事物产生的必要条件,方法地看是促进连接、经验地看是成功者的狂妄和乐观。

  4. 设计中的设计

    真是晚读了好几年。

    进一步巩固了对边缘视角和重新思考两种方法的认知。

    兼容感知进行设计的观点太赞了。

    在这之后读了《白》和《负建筑》,都不错

  5. 禅学入门

    禅学忌讳确定的中介之物,比如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载体、观念等,通过中介之物理解的任何事情,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和误解。

    这与"真理只能无限接近,不能到达;文字只能用于形容,不能达到真实"有一致之处。

     

    从某视角看,人脑确实是最精密且难以复制的系统,随着信息的不断摄入,概念都能在脑中形成愈来愈丰满的形象,任何概念间都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正是禅的“反逻辑”的道理。

  6. 文学回忆录

    以后每年重读的书目。寻得一师总是不易。

    今年只习一句:“一览众山小,然后不断一览众山小”

  7. 第三次浪潮

    过去人写的未来,是一个难得的视角。

    托夫勒对工业革命的分析思路独特,也部分预言了现在这个时代。

  8.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对,我愿意做一个有追求的,没出息的人。”

  9. 玛莉的音乐盒 - 漫画

    又一种乌托邦:加诸理性之上的穹顶,对人类是利是弊?

  10. 冥王 - 漫画

    8卷用不同的人的故事,最终引出的是爱的主体。

    虽然读到最终,感觉到难以承接的虚无和哀伤,但这燃烧后的余温却格外温暖。

  11. 其他推荐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探索本质的重点是退一步观察;抛开自以为是很重要,以极端立场进行极端思考也是一种捷径。

    思考整理术,导入观点前必须先将思绪信息化

     

    【谈谈方法】

    书中对笛卡尔自己的方法论形成过程的描述有很多,对概念的简化方法、信息的提取提炼都有很大帮助。怀疑一切;找到最基础的对象然后演绎、排序。

    而现在再反过来看这一本里提到的方法:对于学科内重新发现大有益处,对于连接不同学科的创新似乎帮助不大。

     

    【随机漫步的傻瓜】

    虽然后来发现整本书的内容仅凭一个贝叶斯推断就可以阐释明白,但读完此书还是可以得到一点警示:及时识别随机性事件对人生选择大有裨益。

    人生命短暂,受到时间和经验限制的事情数不胜数,基于有限经验作赌注往往容易不偿失,而取中庸之道、秉承非线性、英雄主义的生活方式能让人较容易地跳出这个困境。

    其他有趣的观点比如:语言的力量不易结构(读经典的必要性)、信息有毒性(泛滥的碎片信息)、数学是思考工具而非运算工具……

     

    【普罗米修斯之火】

    之前对于基因决定论我是不接受的,但又觉得有一定道理,比如在知乎上看到过喝酒脸红的基因扩散图后,我知道一喝酒就变成关公这种事,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了命中注定,而酒后有没有真言、头痛难忍要不要吐出来这种事,并不一定是基因说了算的。

    书里提到“基因-文化”的协同进化的观点,通过对几个种群的观察发现精神与文化是可以在漫长的时间里写入基因的,出生后受到社会和文化共同影响而表达

    几亿年前写入的信息,在所有人身上表达,几千年前写入的信息,在几百万人身上表达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乡愁

率先点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