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读过的书之十佳
2014年读了95本书,例行总结,选了十佳,含两本漫画
读得一如既往地杂,邂逅一位木心老师,《文学回忆录》是这一年耗费时间最长的一本,这一年的阅读以海桑的《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开始,以穆旦的《穆旦诗集》结束,两本诗集各有风味,年初在极客公园活动得到的赠书《沃兹传》在12月才读,恨晚。
看起来对“有用”的书还是有种本能的排斥,列在其他推荐里了
地下室手记
第一次读陀氏的文字,真实得可怕。
人会从从堕落中得到快感;人会有意识地做对自己有害的事、希望自己做蠢事;越正派的人越会是奴才和懦夫。
“地下室人”把最真实、甚至倘若你是正常人便不会告诉任何人的隐私全部敞露出来,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没有标签,摧毁所有二元论调。别人告诉你好的美的优秀的高尚的,并不是你的终极答案。
任何所谓观点、所谓进步、所谓先进性、所谓美学都是在划一条本不存在的线,你坚信那条线的存在,却没意识到你和你厌恶的人是同一种人。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像“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 “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出版: 漓江出版社
银河帝国1-3
在B站看的《科幻概论》,被安利,买了1-7部的合集。
总体看来,前3部讲社会、讲颠覆、讲思想控制,4-5讲人生、讲时代、讲文化起源,6-7讲乌托邦、讲机器人、讲谎言。
私以为6-7讲到脱离机器人、脱离科技控制的乌托邦社会的部分很有意思,但讲得太少,完全是在为后续的故事挖坑,不太推荐。
前5部很酷,全人类分布在银河系的架构足够宏大,架空了社会体系,探索文化兴起,宏观的和微观的体系对抗。而最精彩的都在1-3部的“基地系列”里。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 出版: 江苏文艺出版社
经验的疆界
想象力能够对经验和启示进行二次创作,对于创新而言,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珍贵的智慧。
适应性是新事物的坟墓,与TRIZ方法的一致性在于:新事物产生的必要条件,方法地看是促进连接、经验地看是成功者的狂妄和乐观。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或者应该是,经验在管理中,尤其是在组织中进行管理应该扮演的角色?民间智慧对于经验的观点似乎分为两派,一方面,经验被人们视为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经验又被称其为傻瓜老师,对于那些不能管理或者不愿意管理的人来说,这是他们快速取得知识得最有效的途径。这种分歧也就表明了对于从经验中管理是长期以来管理学家们孜孜不倦,一直在思考的重要议题。本书涵盖了组织中(包括具体的个人)凭借经验来解决他们意料之外的问题,并由此进行生存,改进和发展。 业内推荐: “读詹姆斯•马奇的作品,就像在与一个坚持不懈地指出我们平常意识不到的重要事情的人对话。” ——安•米纳(ANNE MINER),《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马奇之于组织理论们,就像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之于爵士乐……与同时代人不一样的是,马奇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哪一门社会科学,而是遍及各门社会科学。” ——约翰•帕吉特(JOHN PADGETT),《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 “对于那些重视辩证分析及其提供的有关组织行动的知识的人来说,读马奇的作品,感觉就像看知名导演黑泽明(Kurosawa)执导的电影一样——马奇的作品让我们体会深刻、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 ——祖尔•沙皮拉(ZUR SHAPIRA),《组织行动理论的探索:抛砖引玉之评(Explorations in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Actions: An Introductory Essay)》- 作者: 詹姆斯•马奇
- 出版: 东方出版社
设计中的设计
真是晚读了好几年。
进一步巩固了对边缘视角和重新思考两种方法的认知。
兼容感知进行设计的观点太赞了。
在这之后读了《白》和《负建筑》,都不错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作者: [日] 原研哉
-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禅学入门
禅学忌讳确定的中介之物,比如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载体、观念等,通过中介之物理解的任何事情,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和误解。
这与"真理只能无限接近,不能到达;文字只能用于形容,不能达到真实"有一致之处。
从某视角看,人脑确实是最精密且难以复制的系统,随着信息的不断摄入,概念都能在脑中形成愈来愈丰满的形象,任何概念间都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正是禅的“反逻辑”的道理。
文学回忆录
以后每年重读的书目。寻得一师总是不易。
今年只习一句:“一览众山小,然后不断一览众山小”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次浪潮
过去人写的未来,是一个难得的视角。
托夫勒对工业革命的分析思路独特,也部分预言了现在这个时代。
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民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锦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针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磔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的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 作者: [美] 阿尔温·托夫勒
- 出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对,我愿意做一个有追求的,没出息的人。”
玛莉的音乐盒 - 漫画
又一种乌托邦:加诸理性之上的穹顶,对人类是利是弊?
失去了憎恨、忌妒、慾望、貪念 這樣的人類還算是人類嗎? 在神環繞保護著的世界 這樣的世界和平,真的是人類追求的至高理想嗎? 世界末日後,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將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裡 譜下最令人哀傷的戀曲- 作者: 古屋兔丸
- 出版: 原動力亞細亞
冥王 - 漫画
8卷用不同的人的故事,最终引出的是爱的主体。
虽然读到最终,感觉到难以承接的虚无和哀伤,但这燃烧后的余温却格外温暖。
(完結篇) 覺醒的小金剛究竟在深沉的睡眠中感知到了什麼?不可解的神秘連續殺人事件、被層層包圍的謎團…。所有的真相即將解開。何謂天馬博士所說的完美機器人?亞伯拉的真正的身分又是…?結合漫畫界兩大巨匠而成的科幻鉅作堂堂邁向最終章!- 作者: 浦沢直樹
- 出版: 東立
其他推荐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探索本质的重点是退一步观察;抛开自以为是很重要,以极端立场进行极端思考也是一种捷径。
思考整理术,导入观点前必须先将思绪信息化
【谈谈方法】
书中对笛卡尔自己的方法论形成过程的描述有很多,对概念的简化方法、信息的提取提炼都有很大帮助。怀疑一切;找到最基础的对象然后演绎、排序。
而现在再反过来看这一本里提到的方法:对于学科内重新发现大有益处,对于连接不同学科的创新似乎帮助不大。
【随机漫步的傻瓜】
虽然后来发现整本书的内容仅凭一个贝叶斯推断就可以阐释明白,但读完此书还是可以得到一点警示:及时识别随机性事件对人生选择大有裨益。
人生命短暂,受到时间和经验限制的事情数不胜数,基于有限经验作赌注往往容易不偿失,而取中庸之道、秉承非线性、英雄主义的生活方式能让人较容易地跳出这个困境。
其他有趣的观点比如:语言的力量不易结构(读经典的必要性)、信息有毒性(泛滥的碎片信息)、数学是思考工具而非运算工具……
【普罗米修斯之火】
之前对于基因决定论我是不接受的,但又觉得有一定道理,比如在知乎上看到过喝酒脸红的基因扩散图后,我知道一喝酒就变成关公这种事,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了命中注定,而酒后有没有真言、头痛难忍要不要吐出来这种事,并不一定是基因说了算的。
书里提到“基因-文化”的协同进化的观点,通过对几个种群的观察发现精神与文化是可以在漫长的时间里写入基因的,出生后受到社会和文化共同影响而表达
几亿年前写入的信息,在所有人身上表达,几千年前写入的信息,在几百万人身上表达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乡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