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少的人最爱谈读书
每次读一定会流泪的书是什么?
很少有值得反复读的书。部分工具书和教材在此列,但不催泪。
有些书读时确实哭过,只记得有小说《圣殿春秋》。书中讲了一个横跨百年,关于信念和传承的伟大故事
买过全集吗?
很少。只在电商做活动时买,而且似乎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全集。
杨奎松《革命》,不到四折买的;
冰与火之歌全集,连带官方地图;
沈志华冷战五书;
讲谈社《中国历史》
很多全集都是下载的电子版,最近在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最不愿意购买什么书?
诡异的问题,不愿意可以不买。
读书的时候至少能有这点儿选择权吧;
只在上学时不情愿买过教辅。有趣的是:教辅买来后有效阅读率非常高,自己喜欢的书都达不到这个比例。
有没有什么书让你想起旧时的恋人?
有,不少。那些书是相互借阅过的和讨论过的。
记得《围城》中方鸿渐和唐小姐有过一段话,大概是说:相互借阅图书是最高阶的调情技巧。
首先雅;其次借和还,意味着有来有往;最后还会培养共同话题。
小布尔乔亚青年男女装逼犯们一来二去就勾搭上了。
有没有在书的扉页写字的习惯?
没有,字难看。
也因此,笔记也是电子版的。
常年购买的杂志是?
目前没有。
上高中大一时自费买和看《炎黄春秋》,这算半黑历史吧;
同期因王怡的影评缘故,买《南方人物周刊》,只看他的文字。
印象很深,当时影评专栏印在杂志最后几版。
非常有趣的是:右开页是星云法师的汉传佛教鸡汤,左开页是王怡的汉传基督教,左边吊打右边。
后来不幸做了杂志这一行,看杂志完全是基于业务视角,看看如何编排如何选题,再也没有订阅的习惯了
最近读的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很薄的小书,有趣。
什么书让你望而生畏?
好多好多。现在能想到两类。
第一类是:对很少有了解的学科的专业书籍(当然,这个范围会非常广泛)我都会敬畏,而业务要求在短时间恶补的话,敬畏就变成畏惧。
第二类是:勤奋的笨蛋,写书快,全是胡说八道。这个名单至少有:熊培云
从童年开始就读,并且仍旧让你怀有美好感情的书有哪些?
中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
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小时候“见世面”的渠道就是这些
文风会受到你喜欢的作者的影响吗?
我倒是想受到影响,但是不可能。因为我缺乏天赋。
所谓天赋,大概就是幼学。在十五六岁之前的文学阅读量要非常大,过了这个时间关口,高水平的文笔就养不成了;
作为中文写作者,最好还要有文言功底,那样的话文字的气质是绝对不一样的,准确凝练且符合汉语习惯。
你觉得理想的书店是怎样的?
7*24营业;
有咖啡茶馆增值服务;
作为电商的体验店,书店看书扫码下单,电商快递到家,折扣大。
你有没有特殊的阅读习惯?
没。
看到好的地方会画线、折页或者抄写吗?
我不会在书上写写画画。好书的笔记一定会做,全部电子化。推荐个app-涂书笔记
包书皮吗?
不包皮。嘿嘿。
购买画集和诗集吗?
诗集买过,旧体诗的。对韵诗很有兴趣,背过诗词格律。
画集没买过,艺术修养太低。我亲表姐沈亮如果出画集了我一定买,尽可能买,赠送亲友以示支持。
有喜欢到即使去复印也要拥有的书吗?
有。早年间借别人的港版书,一本比较薄的,非常喜欢,我从头到尾抄了下来,记忆非常深刻。
看过情色文学吗?最喜欢哪一本?
当然。是《金瓶梅》。
最早在父亲书架上看到是删节版的《金瓶梅词话》,确实有意思,但是每每看到“此处删去XXX字”非常着急。
后来买了盗版全本,爽!
有自己出书的打算吗?
有。现在也能出,但人人都会“侮其少作”,因爱惜羽毛,所以不会现在出。
喜欢在网上读还是读纸质书?
这个,要读的书有啥版本就读啥。
网上有免费的全本(比如新浪微盘中)就看电子的,有正版kindle也好,都没有就买纸质的。
最近一次买书什么时候?什么书?
离开北京前五天。
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
彩虹尽头
知识的边界
对你影响很大的书?
这个问题基本相当于暴露黑历史,但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出人的进步。
初中时候有:《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政治启蒙)以及初二物理教材(初窥自然科学方法论),还有《大国政治的悲剧》(第一本严肃社科,由此才知道做学问是有规矩的,但后来发现国际关系学科实在low);
高中有《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战争》,生物教材和课程(我对自然科学的课外学习很少,当时生物课的训练有一个是实验设计题,非常喜欢,能让人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的理解更进一步)。
大学时候家里管不着了,信息来源才多元化,多元化的一个后果是:不再会有决定性的那一本了
最喜欢的文字风格?
算回答过了吧,王怡的。
读书快吗?
认真读书的时候就快。
过去一个多月,做了许多很朋克和很摇滚的事情,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其中一个结果(不期然的结果是):最近读书速度是一天半一本。
哈哈,千万别成梁小民了……
你认为书的意义是?
问题宏大也有点蠢,不回答。
因为书,你结下的最神奇的缘分是?
不好回答。
读书有过什么遗憾吗?
有,读书的量太少,而好书读得又太晚。在高中大学乃至此前两年的工作中浪费了太多时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