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解读
输入很困难
拼音模糊匹配
这里的人们使用各种方式输入汉字:拼音、手写、部首和九宫格。但是在这里网站或App并不需要以上的输入方式,他们更乐于使用拉丁字母作为搜索内容,并且也能得到中文结果——独立于操作系统之外。有的搜索功能甚至还使用了智能纠错和模糊音。当你习惯了这些,就会感觉没有这些功能的操作系统或App很难用。
语音信息、语音搜索、语音助手
可以直接语音说话时,打字快有什么用?在中国,语音信息在通讯软件(特别是微信)中超流行。因为它省去了打字的麻烦,也不用学习各种复杂的输入方式,这对于老一辈不懂电脑的人非常方便好用。
二维码遍地开花
他们对于二维码并不陌生。二维码被印在大多数的广告、宣传册、餐厅菜单、名片、优惠券,甚至在火车座位后背和休息室门后。
小红点
在App的层级菜单、级联以及底部标签栏图标末端,它们无处不在。如果一款应用过了段时间没有使用,再次打开时闪现的“小红点”就会亮瞎你的眼。
“小红点”提示:
A.标记的地方已有加载好的新内容。
B.新功能可供使用。
C.用户屏蔽或者收起的部分应用通知。
小而美、门户、平台
微信之于WhatsApp,就像Emacs之于VIM(Linux文本编辑器)。除了短信,它还有视频通话、新闻、支付、收藏夹、游戏中心、附近的人、听歌识曲和收发邮件。它的公众帐号平台(后文会提到)竟能允许硬设备与服务进行通信,而无需独立开发App。
在美国像雅虎一样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主页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消声灭迹,但在这里这样的网站却很长寿,如新浪、网易、hao123和腾讯新闻。尽管“普通”的App已经具备了类似门户网站的功能,但门户网站本尊的App看起来也挺吃香。
登录页面
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在中国,几乎所有的App都提供手机号码注册/登录功能(除非选择性不使用)。
二维码登录:许多网站还允许用户通过App内设的工具扫描二维码登录。一经扫描,对应账户成功登录,二维码过期。
第三方登录:许多应用还提供通过微信,QQ,新浪微博,或人人网第三方认证登录。
更安全的措施:银行网站(以及支付宝)需要一个特殊的浏览器插件实现自己的密码字段。
通用的聊天页面
公众号:Wechat开始将“公众号”的概念推广至品牌和公众人物身上。他们有点像IRC和AIM曾经的智能机器人——SmarterChild为银行、电话公司、博客、医院、商场和政府机关服务。许多的机构慢慢开始利用公众号来替代本地化App或网站来为用户服务。
动态表情和符号:在这里,QQ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表情符号,80个生动的表情非常富有表现力,甚至比emojis更加有趣。表情的范围除了涵盖了基本的情绪外还有一些特殊表情,让你在每一个情境下都能找到合适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买东西
由于与中国国内银行合作的复杂性导致在线支付在中国的起步并不容易,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填写完信用卡号码就好了,会要求用户在有30多家银行的列表中选择,之后绑定自己的账户。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点,网站想要支持所有的银行就变得很复杂了。所以很快财付通和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很快就被网站广泛接受采用。
定位、定位、定位
应用程序从来都不羞于询问你是否允许定位你当前的位置,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让你使用它,无论是界面中出现的会自动填充“选择你的城市”下拉菜单中还是天气功能。
一切皆可下载
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允许你下载内容之后离线使用。包括音乐程序(QQ音乐、多米音乐、百度音乐等)和视频应用(爱奇艺、PPTV、腾讯视频、百度视频等)。你可以在地铁上看到许多人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用自己的手机在追剧或看节目,这是我在美国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可能是因为在这里用户们下载节目的能力吧。
关于朋友圈
乍一看,感觉就像是谁匆匆山寨了facebook的新动态,又糊上了Picassa的图标。但使用之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其独创性和颠覆性。实际上,它和Facebook的新动态不同。
没有筛选:每个朋友的每条帖子都会出现,没有过滤和重排,如果你讨厌谁,你可以屏蔽他,没有折中选项。
更加亲密:当你在别人的帖子下面点赞或评论时,只有发布者和你们共同的朋友可以看到——而不是各自的所有朋友,像Facebook那样。这意味着只有发布者本人才知道总共有多少人点了赞或发表了评论。这就减少了用户参与互动的顾虑。
没有企业/新闻:当你关注一个企业或新闻网站的官方账号时,他们的帖子将会在一个单独的地方出现,而不是混在你的所有消息中。虽然一个人可以重复转发公众号的内容到朋友圈,但也是需要耗费一些功夫的。
没有自动发送:第三方软件可以推送消息到朋友圈,但每一次操作都需要人为点击分享,选择转发微信,手工确认发送。
没有游戏:腾讯通过 Zynga 那种社交游戏不知赚了几大车银子。然而,他们很聪明地把这些游戏放进了微信的“游戏中心”里,从而避免了喧宾夺主。
没有滤镜:虽然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但设计理念是以照片为主。朋友圈没有提供 Instagram 里的那种滤镜,目的是为了让消息的发布更加快速、即兴、原汁原味。
杂记
超爱使用ASSISTIVE TOUCH
我见过大概有一半的iphone用户都开启了ASSISTIVE TOUCH功能。这是一个一直悬浮在屏幕上方的按钮。这种按钮虽然有点烦人,但它模仿了硬件“Home”键,还提供了多指操作手势,方便了那些由于肢体损伤而无法正常使用触屏的人。
没有人能准确告诉我,为什么一个双手完好运动神经健全的人要开启这样一个奇怪的设置。有人说是为了保护手机实体键不被用坏,也有人说只是为了无聊的时候有东西摆弄。
夸张的卡通形象
我见到过很多夸张的卡通形象,经常在加载和出错时出现。
污染状况插件
一些应用附带了本地污染状况的查询功能。
闪屏广告
有不少引用在每次启动时都打开一个全屏的广告。无需等候加载,他们通常都在后台预加载好了,或者甚至是嵌入应用的。有的广告是有关应用中的付费内容或商品的,也有的是关于一些特殊活动或促销。但也有很多与应用毫不相干,就如同你在广告牌或地铁里看到的那些广告一样。
换肤
好多应用都推出了多款主题/皮肤,换肤功能在中国甚为流行。而在美国我几乎想不到有那款IOS应用有这功能的。
Android ROMs
在一个Google被禁用的地方,人们只能从Nexus设备中获得“被净化”的、从而也是打折的Google体验,而原生操作系统的占有率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惨不忍睹。为了填补这片空白,一些安卓系统的替代品出现了,包括小米的米ui,阿里巴巴的Yun OS,和锤子。
它们都是精心设计的,包含了独特的设计理念,但我还没来得及用我的安卓设备一一测评(也许这就是我下一篇帖子的主题)。我真心推荐观看锤子的发布会(英文字幕版),哪怕就当娱乐一下也行。
附注
1.在看到Facebook也做上了二维码(就在原来的查看照片/截图功能那里)之后,我怀疑他们访谈了问卷调查的同一批人。当然了,他们也可能有过这样的讨论:“如果手机用户在网页上看到一个二维码,他们会想干点啥?”
2.有几个中国朋友提出,二维码起初在中国也是个笑话,一直到2011年前后。他们把这一概念的落地开花归功于微信的出现。
3.Twitter客户端是个值得注意的例外。它仅在第一个选项卡上使用了一个晦涩难懂的图形来代表订阅源,显得相当拘束。
4.很多官方账号都受到限制,仅能显示这种类型的通知。
5.QQ邮箱用户可以在微信中直接浏览邮箱。
6.Facebook和Path有表情,亚洲的应用如微信和LINE也有表情,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表情可以由用户生成。第三方应用(在LINE中是官方账号)可以生成表情,然后被转发。我在微信上看到很多这种表情在实质上与Reddit的热门动图版块相类似。
7.随着大量账号被用来推销商品(往往是一些奇怪的化妆品或维生素),微信也开始有点垃圾消息的问题。但有时这种消息又真能满足某些人的需要。那些不会单独安装一款购物软件的老百姓确实会时不时查看“附近的人”,特别是当他们闲得无聊的时候。
译文来源
IFEC译者:陈家沂、阿dong、对角线
审校:martin、Gaoyoungor
审核顾问:Ray
UI中国,前身为iconfans.com。是专业的界面设计师交流、学习/展示平台.同时也是UI设计师人才流动的集散地,会员均为一线UI设计师,覆盖主流互联网公司.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打造国内最专业的UI设计平台,为UI设计师做最好的服务,提高UI设计行业价值!
评论(0)